2016-07-16
xredued04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 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教育学与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 有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发展历史。说它漫长,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就有对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述和精辟见解;说它短暂,是因为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它只有 不到200年瓣历史。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最 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 《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 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这一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是中国教育 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札”,基本科目是诗、书、礼、 乐、易、春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不是孔子本人提出的,是朱熹概括孔子的教 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故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 之意,悱者口欲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 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 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 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 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其实道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