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命题:8.2教学组织形式

2016-07-16 xredued04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 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 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 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制最显着的优点在于教师能 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课启蒙 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的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 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 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范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以个别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 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生产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个体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转变为集体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模式的变革给教育 家以启迪:生产可以同时进行,教学为什么不能集体进行?于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 课制的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 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l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 设立的京师同文馆。l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 2 3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