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xredued01
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之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问题在教招面试中怎么考?
【知识点概述】
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组成部分包括家庭、学校、同伴、游戏场所等,这些“微小系统”都是学前儿童社会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是儿童与主要养育者之间进行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反馈的过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交往,是帮助儿童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完成其社会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亲子交往的形式】
第一种:家长主动,儿童被动。家长用讲述、告知、要求、命令、示范等语言、行为或情感方式作用与儿童。
第二种:儿童主动、家长被动。儿童用谈想法、介绍自己朋友、倾诉自己的情感、发泄不满等语言、行为或情感方式相互作用。
第三种:家长和儿童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儿童与家长互问互答、共同商量、讨论、互相争辩等语言、行为或情感方式的相互作用。
【亲子交往的最佳形式】
第三种方式是最佳的交往方式,即家长和儿童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这种形式的交往中家长和儿童都是交往的主体,可使亲子交往真正做到主题之间的积极互动。亲子双方的互动过程是亲子交往的本质,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互动的亲子交往活动。
【亲子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交往大多是第一、第二种交往形式,尤其是第一种交往形式居多。因为,在亲子交往中,许多讲座总有意或无意的习惯与以长者自居。在 由家长控制、决定交往内容和行为方式的交往活动中,儿童处于从属、被动的角色地位,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抑制。亲子之间未能进行真正的、深入的交流和沟 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交往。因而,不能较好地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亲子关系。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亲子交往作为互动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如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父母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等)和儿童(如儿童的气质、性别等)两个方面。
[page]
一、父母
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一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二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个类型:
1.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在要求上属于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的教养方式,是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抚养方式。
2.专断型的教养方式。是在要求上属于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拒绝的教养方式。由于对儿童表现出缺乏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反应,使得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自尊感、自信心较低,怯弱、抑郁和畏缩。
3.放纵型的教养方式。是在要求上属于低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类型的父母对儿童充满肯定的情感,但是对儿童缺乏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以来感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责任感,自信心较低,缺乏恒心、毅力。
4.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是在要求上属于低控制、情感上偏于拒绝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缺少必需的行为的要求和控制,又缺乏爱与期望的情感和积极反 应。亲子间的交往很少,互动很更少。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很少换位思考,对人缺乏热情,对事缺乏兴趣。相对来讲,这类儿童在成长 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二、儿童
1.儿童的性情。根据性情不同,婴儿的性情可分为四类:容易相处型、难以相处型、慢热型和程度不同的混合型。亲子交往不仅具有互动性,也具有“影响同步性”。
2.儿童的性别。性别也影响亲子之间的互动。一般,父亲更愿意与儿子进行交流,母亲与女儿交流更多,而且更倾向于用富有支持性的言语与女儿交流。
【仿真题】
1.放学后,幼儿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回家,你怎么办?
2.有家长反应幼儿在家不听话,你有什么好建议?
3.有些家长对幼儿的教养特别严格,你怎么看?
掌握了本篇知识点,对于以上的类似问题,考生就可以轻松、准确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