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5
xredued01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经典习题
1.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答案要点:(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