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
xredued01
最早将课程作为教育学科专门术语的是斯宾塞,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课程安排。这样的定义其实包含了课程的静态性质和动态性质——一方面,课程指教学内容的总和,即各门学科;另一方面,课程也指学校内容的进程和安排,即课外活动。
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三个层次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构成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课程计划(过去称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从定义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因此课程计划是国家传达给学校的教育要求,它指导学校设置何种教学科目(这也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如何安排学科顺序,如何进行课时分配,学年如何编制、学周如何安排。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是,可以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更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之下,就是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是国家制定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纲要,但是这样笼统的纲要对于学科教学来说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学科教学需要更加详细的指导文件,即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文件,具体给学科教学提供了指导。学科课程标准包含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规定了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还有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其核心就是课程目标。它是老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都有了,但是具体的教学活动需要的材料还不够,教师不能拿课程标准去教,更不能拿课程计划去教,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教学材料,即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的材料,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还包括讲义、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这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考试评价提供了基本材料。
以上是关于课程内容结构的主要框架,不难发现,课程内容的框架其实是: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我们在认知结构上要有一个总体认识,课程计划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概念,它适用于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而课程标准则是相对而言针对学科,因此总是与“学科”二字伴随出现的;教材不等于教科书,它比教科书包含的内容更多。这两个是比较容易弄混淆的考点,也是在考试中的一个较重要的考点。在2016年安徽省中学考试卷中有一道辨析题就考察了这个易混淆的知识点:(辨析)课程标准是对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它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乍一看这个题,如果对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的概念不熟悉的话,很容易将这个说法判断为正确,但是前面说过,课程标准与“学科”两字紧密相关,它是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而题干当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内涵,所以题干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那么如何对其进行辨析呢?我们看完这句话发现,它其实张冠李戴,把课程计划的内涵移植给课程标准了。所以,针对这一题,可以先谈课程标准的定义,然后一针见血,表明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当然,既然是辨析题,所以首先还是要判断对错,因此答案可以这样去组织: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课程标准是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文件,具体给学科教学提供了指导。学科课程标准包含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规定了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还有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其核心就是课程目标。它是老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题干弄混了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标准化,因此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