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7
xredued01
关于情绪部分的学习,在情绪理论方面或许对同学们来说觉得比较难以理解,而在考试关于情绪理论的分值占比相对来说又相当小;对应的,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也应该减少。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好这些相对比较难懂的理论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总结,尝试通过抓关键词进行总结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这一部分的学习。
1.詹姆斯-兰格理论学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对于这一部分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该理论认为“先有了机体变化,然后产生了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先有了笑容然后产生了喜悦的情绪,先有了肾上腺激素变化才有了恐惧情绪等等。
2.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和肌肉紧张等。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之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该理论认为“身体变化和情绪是同时产生的”。
3.评定—兴奋学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有三个主要观点: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如并不是我们每次看到老虎都会产生恐惧情绪,当我们在野外遇到时我们会恐惧,当我们在动物园中看到老虎时则不会恐惧。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重要条件。三、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和内脏,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通过关键信息进行总结,得到这样一个帮助我们理解的模型——“刺激情境—评估判断—情绪”,而这个模型的重要生理基础则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
4.沙赫特的情绪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实验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三方面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同样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总结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生理唤醒—认知”,其中认知是强调对生理唤醒的认知,对于同一生理唤醒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情绪,所以在这三个关键词中最核心的为“认知”。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中学、小学、幼儿园,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