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3
xredued01
西周结束之后,到了春秋战国,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一个过度,还有一种“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的说法,这两种观点基本一致。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贵族开放,形成“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到了春秋时期,官学衰微,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可谓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四夷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属,也为平民开放。到了战国时期,养士之风让私学更加发达,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奇观。
西汉学者刘歆作《诸子略》将当时的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简称“九流十家”。在众多流派中,儒家和墨家势力最大较为显赫,被成为“显学”,之后的“百家争鸣”发源于儒墨之争。
儒家作为显学之一,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代表人物主要有孔丘﹑孟轲﹑荀况等。孔子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在《论语》里,孔子曾经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既有先天距定论的成分在里面,又注意到了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孟子被称为“亚圣”,主张人性本善,提出的“盈科而后进”启发后人教育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其思想成为法家的启蒙,还主张教育要通过“闻见”“知”“行”的方式进行,体现了其重视直观经验。
墨翟,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的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属于内发论。墨子的“三表法”偶尔也为考点。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启迪后人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的教育也要如此。
除儒、墨、道三家以外,还有其他各家,尤其是法家,对中国的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129164168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