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精讲: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2018-09-15 xredued01


我们一方面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决定作用,因为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亦即是外部矛盾。这个外部原因如果要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内因),亦即内部矛盾,才可能实现。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就无法起作用或不可能很好地起作用。

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呢?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一,应当指出: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离开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离开了儿童不断的积极活动,也就没有什么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言。

—→新的需要(原有水平4)
环↑教
境|育
—→新的需要(原有水平3)
环↑教
境|育
—→新的需要(原有水平2)
环↑教
境|育
—→遗传(原有水平1)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直观剖析图

从原有水平1到原有水平4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心理正是以这种不断量变质变的形式得以发展的。

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反映客观现实──反映客观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反映客观现实和儿童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就是这些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例如,当新生儿饿了的时候,就哭起来,积极地探索食物,这时跟他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就可能组成各种不同的矛盾关系。例如,母亲的乳头和母亲的指头在满足他的食物需要上,关系是不一样的,是有矛盾的,因此,在他的头脑里就产生不同的反映。也可能过些时候,要用牛乳代替母乳,这时儿童跟他的环境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关系,这种新的矛盾关系也必然会在他的头脑中产生新的反映。因此,儿童心理的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中客观事物的矛盾,客观事物跟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不但产生于儿童的活动中,而且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都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事实证明:7岁儿童如果继续留在幼儿园中,他在一定时候内仍保留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仍以游戏为主导活动,从而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等等。儿童及时进入小学和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从事正规学习活动以后,就能更快地实现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或转化。

第二,所谓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需要这种反映和一般反映活动不同之处在于,需要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体验,它是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所引起的反映和体验。

需要可以因个体的要求而产生。例如,由于口渴这一生理上的要求,就产生对于水的追求和倾向。由于求知欲这一心理的要求,就产生了对于书籍的追求和倾向。需要也可以因社会的要求而产生。

需要可以属于物质方面(如对水的需要),也可以是精神方面(如对阅读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总是带有社会性的。

需要可以表现为各种形态,动机、目的、兴趣、理想、信念等等乃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

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一面、比较活跃的一面,需要总是不断发展的,主客观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着,人的周围的事物变了,人的需要也就跟着改变。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另一种需要。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中学小学幼儿园,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第三,所谓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人们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也就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从生理机制上说来,也就是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已经形成的动型。

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旧的一面,比较稳定的一面。

第四,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状态之间的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上的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状态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这是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上产生的,换言之,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例如,3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头言语发展水平,因此,他只能掌握某些日常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来跟别人进行简单的言语交际,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