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0
xredued01
德育模式是德育中的一块内容,在教师招聘中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察的是我们对每一个模式的理解,所以接下来我们对四个比较重要的德育模式予以具体解释。
1.认知模式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认知模式是影响较为广泛的一种德育模式。我们常说知、情、意、行互动发展,道德认识是这里面的核心,所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也认识到了其中的重要性,他们从道德认识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他们认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段发展的,所以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遵循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顺序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和方法。但是他们两个的理论又是不同的。
皮亚杰的研究故事是“对偶故事法”,通过对偶故事,他认为我们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故事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是“汉斯偷药”,他认为我们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相对功利)→习俗水平(“好孩子”-维护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原则或良心)。
2.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菲尔,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致力于改善社会问题与矛盾,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影响,提出了以道德情感为切入点的体谅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与人友好相处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所以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满足这种需求,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
《生命线》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其中由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设置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各种社会中可能遇到的人际关系或冲突。
《设身处地》从家庭,学校和邻里等生活中常见的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敏感度,了解别人的需要。如“你的一个熟人在你与别人说话时常常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证明规则》让学生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体会群体利益和规则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同一性。
《你会怎么办》涉及的是社会中的问题,以社会历史为背景,拓宽社会道德视野。比如美国街头发生了黑人被枪杀的事件,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道德反思。
认知模式和体谅模式提供了两种不同角度的德育模式,分别强调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做题的时候要从这两个不同之处去进行区分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