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育理论> 教育学

《道德经》的教育思想

2020-07-02 xredued01


《道德经》以五千言流传至今,最有代表性的言简意赅的精华作品。其中道理无不渗透于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概念无法完全概括全部实质,这就符合了建构主义知识观,没有反映绝对真理的知识,所有知识都是对真理的某个角度的解释。因此需要从灵活和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最后总结为玄,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解释真理之间找到平衡,这个玄理也启发了魏晋时期形成的玄学。《道德经》也因此与《庄子》《易经》并称为三玄,作为玄学的主要经典。

第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被称为朴素辩证法。辩证思维是人的最高水平思维,能从多方面出发思考同一问题,较为全面。又曰圣人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不言之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即身为教育者不应以自身名利为事,而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使取得成就也不应矜夸。越不居功,越容易保持住所得成就。

第三章提到使民无知无欲,实际是内发论的典型反映。人的自然天性本可自给自足,由于后天的各种巧立名目导致追求甚多,再难平衡。因此强调打破所有后天所立名目,回归自然纯真状态。这就像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幸福感来自于欲望和能力的平衡,一旦欲望超越能力,就会带来不平衡和痛苦。而人们处于社会中,常常受困于各种人为名目,追逐自己并不了解真相的各种事物,实际上是贪欲的无限放大,让人如风中落叶飘忽不定。所以现代技术和物质虽然越来越进步,但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并没有得到满足和平衡。因此如何破除诱发贪欲的各种事物,乃是需要思考的主题。

第五章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自然看似无情,万物在此中生生不息。统治者或管理者也应参照自然,不需要以人的意愿为转移,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像大自然一样不拘泥于个人贪欲,而按规律运行。这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科学性原则,应实事求是遵循规律。

《道德经》思想反映甚多,本文仅从其局部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收获。

学习了基础内容后,下面让我们来做几道习题巩固一下:

1.行不言之教反应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1.【答案】D。解析: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应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行不言之教即在强调教师劳动的示范作用。故本题选择D。

2.以下属于道家思想的有( )。

A.绝圣弃智 B.绝学无忧 C.不叩而鸣 D.绝仁弃义

2.【答案】ABD。解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观点强调返璞归真,舍弃后天人为的仁义道德等事物的影响,故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观点,并达到“绝学无忧”的理想状态。C项不叩而鸣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和儒家弟子辩论时提出的观点,以叩钟为喻,认为即使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学习,也要主动施教。故本题选择ABD项。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