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5
xredued01
考情分析: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考察居多,对其教育学观点的识记类考察为主,但是对于一些题目出题会较为深入,比如归因对个人的影响、内外维度影响情绪体验等细节性的教育学思想。一般考查形式:主要以记忆为主,考察单选题客观题居多,比如单选、多选、判断等。但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加,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案例分析题有时也有可能会涉及到考点。因此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一、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由来
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海德认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个体自身,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此后,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组成了归因模式。
二、归因对个人的影响
版本一。
1.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
第一,把成功归结于内在因素,会使人感到满意与自豪;第二,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人产生意外与感激的心情;第三,把失败归结于内在因素,则会使人感到内疚与无助;第四,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与敌意。
2.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
第一,把成功归结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第二,若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第三,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第四,若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能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版本二。
韦纳的研究表明,每一原因维度都与一组情感反应有独特的关系。整体来分析,控制源维度主要与自尊有关:在成功情境下,将原因归因为内控因素的人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在失败情境下,将原因归因为内控因素的人则会产生自卑的情感。可控性维度对情感反应的影响分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两种情况;个人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可控的因素时,会感到羞愧;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为可控的因素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如果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为不可控的因素时,则会对其产生同情。稳定性维度会影响个体的自信心:将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的人自信心较高,将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的人则会显得自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