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育理论> 教育学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单选练习题十三

2015-08-07 xredued02


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析】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指的是两个阶段的不平衡,因此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要抓住关键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选C。
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答案】D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是能动性,因为人具有主观意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促进个人发展。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答案】A
【解析】孟母三迁是因为觉得他们居住的环境不利于对孟子的影响,故这说明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 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 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答案】B
【解析】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华生的观点完全否定了遗传的作用,是环境决定论。
5.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A
【解析】洛克提出“白板说”,属于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B
【解析】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7.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A
【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故选A。
8.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  )
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答案】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故选B。
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社会本位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答案】C
【解析】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忽视教育、环境等对人的影响,造成遗传决定论。
1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答案】B
【解析】一方面是指机体一部分对另一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对待残疾的儿童的教育上,一方面我们可以教他通过生理的其他方面弥补,或通过心理来弥补,获得成功。选B。
1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为标志。
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答案】A
【解析】 自我意识的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使人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新的认识、体验和控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等各种情绪体验,故选A。
1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C
【解析】题干中仲永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已经明确说出了生活条件和教育的重要性。
1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答案】B
【解析】“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指的是遗传的作用比教育更大,因此选择遗传决定论。
1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答案】B
【解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是积极的实践过程,选B。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