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4
xredued04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 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 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 等。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成就动机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不够努力,学习效率相对 较低。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 一步增大而下降。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 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 “U”曲线。。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 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 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知道自己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3.设置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学生为榜样,使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该闪光点迁移到学习上。这需要教师所发现的闪光点是准确的,对该学生所提供的奖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小学生刚入学时自我概念较强,当遇到挫折时,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 难。渐渐地在重复多次失败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产生无助感,学生便不愿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制订可行的目标:制订出具体 的行动计划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教会学生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创设问 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景,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 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 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要学生说明现象变化的原因。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 境。又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提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这是在教学结束时创设的一种问题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