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历史学科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学科知识题库> 教师资格历史学科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五

2015-12-07 xredued0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大会制度。
3、人大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时趋于停顿。
②“十年文革”间,名存实亡。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恢复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5、角色变化: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1954年宪法颁布后,全国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
6、曲折发展: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的正常工作。
②“十年文革”中,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③ 文革后,政协恢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1982年中共提出的政协工作的新的指导思想(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按时间排列)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