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6
xredued02
古代汉语中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如:王建禽于秦。
2.用“见”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出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如: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另外要注意一些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虽然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思看,谓语和主语之间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所以还是被动句。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培训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教育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轻松备考,掌握考点!各省教师编制考试介绍入口,点击查看更多考试政策>>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