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语文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学科知识> 教师编制语文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观刈麦)详解

2015-12-21 xredued02


【注释】

这诗题下原注:“时(元和元年,806)为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县)县尉。”诗中描写麦收季节农忙的情况。其中贫妇的控拆,反映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残酷。[刈(yì)]割。

[覆]遮满。 [荷]肩扛。 [箪(dān)]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饷(xiǎng)田]送茶饭到田里。 [丁壮]青壮年男子。

[灼]烧。 [惜]珍惜。 [秉]持。

[遗穗]指人家漏掉在田里的麦穗。

[吏禄]官吏的俸禄。

[三百石(dàn)]唐代官分九品。从九品,禄米每月三十石。当时白居易的官阶是从九品下。此处约指一年的禄米总数。

【导读】

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 送水。随后描写青壮年农民低头割麦,暑气熏蒸,烈日烘烤,精疲力尽但不觉炎热,珍惜夏天天长而多干点活,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活灵活现。这和贫妇人抱着孩子 拾麦的情景交织在一起,既反映了农民的辛苦,又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作者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真实具体,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跳动,蕴含着真挚感情。《观刈麦》一诗,虽着墨不多,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辛勤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此诗贵在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生动地表现了刈麦者近乎变态的一种无奈心理,深刻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中,被剥削者的无奈和悲苦,一种无可奈何的反衬心理。

作者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和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诗人这种主动与农民相比的心情和胆识,可谓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

【今译】

农民很少有闲月,麦收五月人更忙。夜来南风阵阵起,小麦覆盖田垅黄。

村姑肩挑去送饭,儿童水壶提手上;茶饭送到田里去,青壮男子在南冈。

脚下暑气似蒸笼,背上烈日烤又烫。筋疲力尽不觉热,只因珍惜夏日长。

还有一位穷妇人,孩子抱在她身旁,右手捡着小麦穗,左臂挎着旧竹筐。

听她相互把话说,听后为她多悲伤;“田地缴税全卖尽,拾点麦穗充饥肠。”

现在我有何功德,从来没有种桑粮。当官俸禄三百石,到了年终有余粮。

培训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教育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轻松备考,掌握考点!各省教师编制考试介绍入口点击查看更多考试政策>>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