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目的二

2016-07-14 xredued04


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②依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受教育者的依据

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②受教育者的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思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精神、身体、个体性、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社会条件决定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 制约;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提出要求、提供可能性。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2.区别

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前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方面作用较为突出。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各构成要素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①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②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③体育:重要物质基础。

④美育:动力作用。

⑤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