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4
xredued04
11.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 程。它包含几个特征:一是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二是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三是问题解决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比如 走路、吃饭等就不是问题解决。
12. 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①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②学习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也包括比如思想、观点等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③学习的变化是由经 验引起的,所以学习不是遗传而是后天活动获得的;④学习的变化比较持久;⑤学习包括由坏向好,也包括由好变坏,养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学习。
13. 动机强度与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出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14.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所以不能笼统得认为德育只有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包括政治素 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德育只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1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中,不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需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6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指那些以个 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课内、课外联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的群体,它同样是影响学生态度、 品德及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 的一致程度。教师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可以利用其成员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