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6-07-15 xredued04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教育的启示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别差异性的含义

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 2 3 4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