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9.4:德育模式

2016-07-15 xredued04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有四种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3、简要的评论

(1)认知模式的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2)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启示在于: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发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发展性原则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我国学校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型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2)证明规则;(3)付诸行动。

3、简要的评论

(1)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一,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二,关于青 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学,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

1 2 3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