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6
xredued04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教育学范畴的德育与伦理学范畴的道德教育的关系
联系:教育学范畴的德育反映伦理学范畴的道德教育的要求。
区别:伦理学范畴的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相对于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宗教观念和艺术观念来划分的,因此它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三)德育的性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四)德育的形式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 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 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宪 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德育可以促进青 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