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0
xredued01
3.急救方法
(1)在未急救包扎前,不轻易移动伤者。如果轻易移动,可能引起骨折移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休克和血管、神经损伤,甚至由闭合性骨折变为开放性骨折,加重伤势。
(2)止血。幼儿发生骨折后,观察幼儿全身状况,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并伴有大出血,先要在伤口处覆盖敷料,包扎止血。再处理骨折。
(3)处理骨折的基本方法是:使断骨不再刺伤周围组织,限制受伤肢体的活动,使骨折不再加重,这种急救方法叫“固定”。
①四肢骨折:幼儿四肢骨折后,观察骨折处是否有皮肤破损及断骨暴露,如果有断骨暴露在外,不要强行还原回去,可盖上干净纱布,简单固定,迅速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如果骨折处没有上述情况,应立即用夹板固定。夹板一般选用薄木板,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木棒、硬纸板、竹片等代替,甚至还可将伤肢固定于健肢。固定时,给伤肢垫上棉花或布,夹板的长度应超过伤处的上下两个关节,用绷带把伤肢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露出幼儿手指或脚趾。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松紧以手指和脚趾尖不出现苍白、发凉、青紫为度;
②颈椎骨折:将患儿平放,头部垫高,为避免震动,可在头部两侧放上沙袋或硬枕头,使头部固定。
③肋骨骨折:判断断骨是否伤及肺部,如果断骨刺伤肺,患儿呼吸困难,应尽快送医院急救。反之,可让患儿深呼吸,用宽布带缠绕胸部断肋处,减少胸廓运动。
④腰椎骨折:处理这种骨折,稍有不慎,即可产生严重后果。患儿发生腰椎骨折以后,应严禁腰部有活动,否则会加重脊髓的损伤。不能让患儿走动、弯腰,救护者也不能搀扶、抱持患儿。不可用软担架抬患儿,可用木板、门板等作为搬运工具,多个救护者动作一致地将患儿抬到硬担架上,让患儿俯卧,用宽布将身体固定在担架上,尽量平稳地将 患儿送到医院。
(4)及时送医院,争取在骨折后2~3小时内送到医院进行复位处理。
4.预防
(1)保教人员要加强责任心,防止发生伤害事故,引起骨折。
(2)幼儿进出的门不安装弹簧,以免夹伤幼儿,引起指、趾骨的骨折。
(3)教育幼儿不做危险动作。
(三)出血
出血是儿童时期常发生的一种外伤现象,少量出血容易止住,严重损伤引起的大出血,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1.常见的幼儿出血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量大,短时间内可大量失血,必须立即止血。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均匀流出。
(3)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样渗出,可自己凝固。
2.急救方法
(1)动脉出血:采用指压止血法,这是动脉止血最快速、最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即用单个或多个手指压住血管的上端(更靠近心脏),压闭血管,阻断血流,急送医院处理。
①面部出血:压迫两侧下颌骨,救护者可用拇指在伤口同侧下颌骨前方2厘米处触及动脉搏动,按向下颌骨,使面动脉被压闭而止血;
②前臂出血:压迫肘窝(偏内侧)动脉跳动处;
③手掌、手背出血:压迫腕动脉跳动处;
④手指出血:将手指屈人掌内,成握拳状;
⑤大腿出血:屈曲大腿,压迫大腿根腹股沟动脉跳动处;
⑥脚部出血:压迫脚背动脉跳动处。
(2)小伤口:由于小伤口引起小的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可用一般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棉花垫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即可止血。
(3)较大伤口:由于较大的伤口引起的出血,可将敷料(可用干净的棉花、纱布)盖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止血。(对小伤口和较大伤口出血,还可将陈艾叶搓成艾绒点燃,用以炙伤口,止血效果很好。)
3.预防
(1)将小刀等锐器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2)经常检查幼儿口袋,如有危险的东西,要交老师妥善保管。
(3)教育幼儿不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不挖鼻孔。
(4)注意幼儿活动中的安全。
(四)烧、烫伤
1.常见烧、烫伤
烧、烫伤是由火焰、蒸汽、热液体、电流、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幼儿皮肤的角质层薄、保护能力差,因开水、热汤、化学药品、火焰、电器等导致的烧、烫伤事故较多。按烧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三度烧伤。
一度烧伤:仅表皮受损,表现为皮肤轻度红、肿、热、痛,没有水疱。
二度烧伤:伤及真皮,表现为伤处皮肤疼痛剧烈,有水疱。
三度烧伤:伤及皮下组织、肌肉,表现为受伤处皮肤感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疱,皮肤颜色蜡白或焦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