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三

2018-06-21 xredued01


西晋律学家荀勖(?一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管口校正数”是笛管的长度与笛管的气柱长度之间的差数。也可以说是黄钟律的长度与姑洗律的长度之间的差数。其它笛在制作时,它的“管口校正数”的计算是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该笛角音所应之律的长度的差数。

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乐律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推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故事。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故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话。人们据此编成歌舞戏。他所戴面具乃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

《钵头》,又叫《拨头》,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表演者披发素衣,面部有哭啼之状,非常悲哀。

《踏摇娘》,又叫《苏郎中》,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北齐有一姓苏、自号为“中郎”的人,常酗酒,每醉必殴其妻,邻人知道后,编成剧目来戏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渭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

尽管此时的歌舞戏还处在戏剧表演的初级、萌芽的阶段,但它们为我国具有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

5.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

多部伎

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依据地域、民族音乐特点进行划分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场帝时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位”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乐》)列为伎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

隋代“七部伎”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

隋代“九部伎”包括: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

唐代“九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唐代“十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隋唐多部伎内容丰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新的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音乐,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坐、立部位

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14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

坐部位一般3—12人,堂上表演。其六部乐舞以抒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通常64一180人,堂下表演。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

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趋向衰落。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特点。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