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3
xredued01
11.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a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b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c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d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1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4.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5.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②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
③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形成。
④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1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8.教师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0.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