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1

2015-04-03 xredued04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D。解析:教师首先展示作品,并不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从这位教师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把自己换位成了学生,让学生去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作的激情以莫大的鼓舞。

2.B 解析:B。解析:教学重点,必然是需要学生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诗经•蒹葭》中采用了大量重章叠句、运用赋比兴表情达意。故这应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进行感悟、学习。

3.A 解析:A。解析:B项是定语后置,“楚人有涉江者”意思为“楚国有个渡江的人”。C项是定语后置。“有吹洞箫者”是对“客”的补充描述。D项的意思是“铿然地发出声响的石头”,“有声”是对“石”的修饰,属于定语后置。A项“古之人不余欺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4.B 解析:B。解析:对使用歌曲《在水一方》的解释不多余,教师对其进行解释,是为了引出它和《蒹葭》的关系.从而顺利进入教学内容,让导入环节和教学内容联系更加紧密。故B项错误,当选。

5.D 解析:D。解析: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上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题中A、B、C三项都运用了“赋”这种手法,而D项主要用了“比”这种表现方法。故选择D项。

6.D 解析:D。解析:目标(4)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并会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7.D 解析:D。解析:《背影》为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父亲》是一首歌颂父亲的抒情歌,两个作品都是从歌颂亲情方面为出发点,达到情感共鸣,故选择D选项。

8.C 解析:C。解析:“二旬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贾岛。

9.C 解析:C。解析:“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是“因文而发”,不是毫无意义的,值得一问,但不能止于此。如果回归生活只是回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太狭窄了。在这里,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大幅度的发散,不能只是局限于“三代人一同散步”这一个小点。再从“因文而发”的角度来看,对文章的深刻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刻认识。文章所写的一家三代中,充当叙事角色的“我”,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在“我”的身上,既有对“上”,也有对“下”的“亲情”和“责任”,其他人,母亲、妻子、儿子,都表现了出于一定身份的美好情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如果能使学生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或应该存在的“上”对“下”、“下”对“上”的美丽情愫。对于拓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注意面,对于点拨学生的漫漫人生路,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这一点恰恰被教师“忽视”了。

10.A 解析:A。解析:B、C、D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A项。

11.B 解析:B。解析:这种解读,虽然形式上是学生自己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全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老师让学生去解读什么问题,学生就去搜寻什么答案。学生的解读非常被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12.B 解析:B。解析:A项,“衣锦还乡”的“衣”意为穿衣,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既来之则安之”的“安”意为“使……安”,是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为“认为……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原意为“鸟的翅膀”,这里名词作状语,活用为“像鸟的翅膀”。故答案选B。

13.B 解析:B。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地理解,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倾向。

14.A 解析:略

15.D 解析:D。解析: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杂言诗,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李白的《行路难》是杂言诗,是七言中杂五言;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苏轼的《赤壁赋》的文体是赋,赋是一种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体。

二、教学设计题

16.解析:第一小题: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

第二小题: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17.解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体会作者极具逻辑性的表述和严密的构思,把握融汇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在读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家书的学习,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深情;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进而激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①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思考。第一则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则家书,写于儿子成功之际,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消沉时,要坚强;成功时,也要坚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强的,故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两封家书结合在一起看,联系起来思考更具启发性——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深入探究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贯穿于两封家书的主旋律——“坚强”.抓住几个有哲理性的句子进行,从而融会贯通地理解全文。

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④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⑤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18.解析: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这首歌曲作为导入。

意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致感知这两封家书写作的时代、内容虽不同,但都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坚强的人。从而体会编者将这两封家书编在一起的用意。

三、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让学生在读中,结合语句,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生活,通过对“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的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并为学生思考“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打好基础。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仍离不开一个读,不过这次为了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读中体会朋友般的父子情,从读中获得启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从文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若时间允许的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同讲。

六、相关链接,扩大阅读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中,光靠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它还需学生在课后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发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养料来成长,故通过相关链接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三、案例分析题

19.解析:错别字:

第①段中,“混然不知”中的“混”应改为“浑”;

第②段中,“刻服”中的“刻”应改为“克”,“兰色”中的“兰”应改为“蓝”;

第③段中,“严俊”应改为“峻”。

标点:

第②段中,“非典、海啸、金融危机、猪流感、全球气候变暖……等”,省号和“等”不能重复使用,删去其一即可。

20.解析:本文包含的知识较为丰富,眼界也比较开阔,但它有一些明显的失误。

失误一:概念不够准确。文中说难题是环境问题,不确切。难题是怎样处理好人与环境的矛盾,或者说: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个难题。

失误二:部分内容游离主题。比如第五节关于汶川地震,这跟“环境问题”有多少关系呢?

失误三:少量语句意思表述不清。第二节中“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非典、海啸……”,那就说不通了。“来之不易”通常指的是好事情、好的结果,哪有说“非典”等坏事“来之不易”的?

失误四:文中错别字、标点使用错误等问题明显。

修改意见:首先把“难题”的概念表述清楚;去掉第五节,很好地分析一下出现难题的原因。

21.解析:“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有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达成语感的敏化,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该老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诠释。“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小心翼翼送进去。…‘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这样感性而趣味性的评价,它包涵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但它用艺术化的形式间接地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方向,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处理成功了,能使人入情人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再小心一些。”“你与第一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佳的境地,似乎能让大家更深入体会到母亲那颗心!”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教师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趣味。这样的语文课就显得“有滋有味”了。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