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3
xredued04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C。解析: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能够敏锐地洞察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丰富意旨,引领学生重锤敲击。在引领过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课的通感技术不断地启发:“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总是仔细地倾听,热情地激励,当学生说出“信念”这个词语时,能够及时察觉不妥,及时引领学生转换思维,从而正确领会。
2.B 解析:B。解析:B项“全面”二字夸大了布置作业的作用。
3.A 解析:A。解析:教师把所有问题提出来,学生回答,会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毕竟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4.C 解析:C。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和A、B、D三项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C项表达的是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5.B 解析:B。解析:让学生描述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A项正确;该题没有体现“合作”的学习方式,故B项错误;让学生描述小动物,是可以成为写作课的素材,C项正确;让学生根据兴趣任选一项。赋予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权利,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D项正确。
6.B 解析:B。解析: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问题的顺序性、层次性。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应先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小说,然后再说出理由,出现题目中的情况是教师的题设置不当。故选B。
7.C 解析:C。解析:“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说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了解。且课件与课本相结合,过渡自然。并非课堂节奏跳跃性大。
8.D 解析:D。解析:A项“善”:善良,好心;B、C项“善”:好,妙;D项“善”:擅长,善于。因此,D项正确。
9.D 解析:D。解析:老师在处理学生的答案时,不能简单地批评错误、表扬正确,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怎样才是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故正确答案为D。
10.D 解析:D。解析:A、B、C三项从文中都能得到体现,只有D项并没有体现。当选。
11.B 解析:B。解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12.C 解析:C。解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本题选C。
13.D 解析:D。解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精心准备,巧妙引导。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把握,对文本的学习始终只是浮在表层。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坚持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把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上。
14.D 解析:D。解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堂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小男孩的身份说故事”是让学生从文中小男孩的身份出发.去描述课文中的爸爸、妈妈和奶奶,而文中D项画线处却是从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汲取学生亲身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富于真情实感,情操得到真正陶冶。
15.A 解析:A。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用到夸张的手法,故A项错误,当选。
二、教学设计题
16.解析:(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急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从文字中可以获知此意。 (2)“咬”“呻吟”“骨粉”这都是描述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直观的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类似于这样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还有“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7.解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珍爱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写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昧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用意。
18.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好大一棵树》。
2.导语: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自由自在,但是这一切在慢慢离我们远去。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就让我们去听一听《那树》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看看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2.有人为那树的故事配了几幅图片,请选择其中的一幅配一点文字。
(出示几幅图片,学生任意选择一图配字)
3.师生交流自己所配字。
(1)早期的树:长在泥泞的马路边,佝偻、老态,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霉黑潮湿的树皮层,隆起的筋,纵裂的纹,树身像铁铸就;面对台风,屹立不动;炎热夏天,撑开绿阴;给鸟儿栖息之所,给情侣以温馨,不断伸展.滋润土地。
(2)近期的树:斗转星移,人们在树的附近架起了电线,铺起了柏油路,盖起了高楼,那树似乎有些碍事,有人开始质疑这颗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树一声不响,仍然释放着诗意的绿色。
(3)现在的树:后来由于一个醉汉撞到树上死了,交通专家给树判了死刑,在一个夜里树被从踝骨锯掉.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三、深入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1.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朗读课文。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这样说“……”。(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老师提示: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2.教师展示生字词,帮助阅读。
3.学生交流
4.教师交流
(1)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像生铁铸就。
(2)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阴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3)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4)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爱心。
(5)让作者心痛的大树: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而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5.过渡: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慰藉。这样的大树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来读——那树啊!那哪里是树,那是人类的守护神!
6.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棵大树的?
(1)以老太太为代表的普通人,诸如清道妇。
(2)还有蚂蚁。
(3)千万别忘记还有作者。
7.这位人类的守护神就这样被人类屠杀,无情的人类就这样对待曾经给过自己无数帮助的友人,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来读——好树哟!
四、拓展
1.好树不幸的遭遇震撼着我们,在你我的心中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想对那树说,想对交通专家说,想对蚂蚁说,想对作者说。
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__________。
那树,我好想对你说:__________。
作者,我好想对你说:__________。
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__________。
蚂蚁,我好想对你说:__________。
2.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A)想象蚂蚁王国参加葬礼的场面,蚂蚁和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B)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3.交流
五、结束语
好想用言语感动一棵树,让风见证往事,历历在心头……
我相信:“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
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于文明造成的灾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用进一步的文明来解决,而不是否定文明。”
我相信: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走。
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宣告:留住绿色,留住地球,留住未来!
三、案例分析题
19.解析:错别字:
第②段中“木芮”中的“芮”应改为“讷”。
第③段中“纱发”中的“纱”应改为“沙”。
病句:第③段中“爸爸最大的嗜好是爱喝酒”应改为“爸爸最大的嗜好是喝酒”。
20.解析:(1)选材新颖,真情流露。文章仅借一瓶酒,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究其原因是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2)技法超群,不同凡响。作者对爸爸的情态、举止、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笔法十分老练。文中的两处插叙,道出了爸爸心理变化的原委,让爸爸的形象更为高大,激发了读者的敬仰之情。这是父子情深的根基,更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源泉。
(3)观察细心,描写细腻。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爸爸的了解与体贴,语言细腻、生动,对爸爸的情态、哀叹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写出真实的情感,因为真情是好文章的奠基石。
21.解析:(1)该教师让学生讨论食指是否相信未来有价值。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时,教师不应该马上阻止,要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在课堂上进行“食指是否相信未来”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这一讨论很有价值。
(2)这位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能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生成为课堂资源,很值得大家借鉴。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如老师课前所想的那样.此时教师要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并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所以教师首先要保护当事人的尊严,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要保证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这位教师的总结很成功。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启发,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问题的答案。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得出应该相信未来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礼。这一点,教师在总结时又再一次点明,做得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