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0
xredued04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提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定程度”?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文章来源:www.dakao8.com 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因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