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3
xredued04
首先,分析教材。三门科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有所偏重,合理分配时间。
比如楼主,拿到教材大致翻了一遍,就发现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称教能)真的好恐怖!知识点真的多如星乱如麻,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有可能考简答,也就是说每 个知识点最好一字不差地记住,避免发挥!加上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全尼玛大块大块大段大段的!所以,教能成了我重点攻打的对象。早读、晚背、做知识点小册 子、随时看电子版知识册、睡前回忆。。。结果考试的时候书上的知识只考到两题!其他的各种编各种掰,总算是低分险过。
其次,过一遍教材。这里的过不再是大致翻看,而是标注重点,做好笔记,做书上的历年真题(一般都是选择题)。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第一页就是那些每日计划,第二页是鼓励自己的话,然后从第三页起,正面记大笔记,背面记小笔记。本子反过来,从最后一页开始记错题集。
再次,做测试卷的选择题。每天定时定量,打分数,算正确率。在做真题或模拟题的选择题的时候,很能发现问题,很多在看书的时候忽略掉的知识点都能在做题的时候恍然发现。
每天根据进度按照计划给自己布置任务,完成哪一门的测试几到几,或真题几到几,算一下分数,总结一下错题,让自己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大概在什么水平,哪一块比较薄弱,好以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然后,再过一遍教材。开始理解熟记各种知识点。记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在大脑里装下那么多东西。各种无厘头的小窍门 都可以拿来用,编歌诀啊顺口溜啊字头字尾记忆法啊无所不能。比如德育原则:两导两结合,两性两因素,因材与知行。再比如德育方法:说服榜样实践,陶冶品指 品评。
接着,做教材上的大题和卷子上的大题。这时候对三门课的大题就要区别对待了。在做题的时候发现会考什么样的题型,每种题型都考什么样的考点,这都是很固定的很容易发展规律。
对我来说,教能和综合素质的大题都是自己写出答案,然后对照答案找出不足。而学科知识与能力(简称学能)我会更多的先看答案,比如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作文的评价与修改,从中学习一些固定格式、专业术语和答题方法,然后再尝试自己答题。
最后,再一次过教材,查漏补缺。在过教材的时候继续强记各种知识点,更加熟悉教材,做到每个知识点大概在书本的哪个位置都能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