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7
xredued04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比较缺乏,尤为突出的是教师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主题目标与内容的知识非常欠缺。如我们在某园观察的三个 蜗牛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园同一天进行的三个蜗牛活动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定位于蜗牛的外形特征,只是在提问方式与观察顺序上有所差异,并没有根据 小、中、大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与已有知识经验来开展活动。以下是我们结合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所作的进一步分析:
小班《蜗牛》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2.培养幼儿对蜗牛的兴趣、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幼儿围成圈,一人一只蜗牛。提问: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从蜗牛头上的触角、眼睛按顺序引导幼儿观察,并让幼儿用手模仿蜗牛的触角及其伸缩。
3.提问: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并让幼儿摸一摸,问: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壳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
4.学习蜗牛爬,听音乐爬,爬去喝水,结束。 (教师B1,2005/11/15,工作21年)
中班《蜗牛》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
2.不害怕蜗牛,喜爱蜗牛。
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及其歌词,了解蜗牛爬得慢的特征。
2.出示一盘蜗牛,给每名幼儿一只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壳、触角、头、眼睛、身体、足)。然后,让幼儿将小蜗牛放在阳台上。
3.播放音乐,幼儿做游戏,学蜗牛爬。(教师B3,2005/11/15,工作3年)
从以上两份活动方案可看出,小班与中班活动的重点都是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不同的只是观察顺序而已。
大班《蜗牛》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蜗牛壳的作用、蜗牛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2.通过观察,培养幼儿对蜗牛的喜爱及探索的态度。
活动过程:
1.今天我带来了几个小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对了,你们喜欢蜗牛吗?现在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能不能难住你们。
(1)你们说蜗牛是什么动物?它有眼睛、嘴巴、鼻子吗?它们都长在哪里?它有骨头吗?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见蜗牛?在它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银白色的线吗?为什么?
(3)如果蜗牛遇到某种东西会怎么样?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