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5-08-08
xredued02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结构。
答案: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2.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有哪些?
答案:①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 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 引发冲突。
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答案: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4.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②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③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④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⑤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答案: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联系的意向。
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自律行动的条件。
③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④克服不良习惯。
6.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案: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
区别:
①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
②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