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xredued04
“数学学习最终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著名科学家也曾指出:优 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思维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关系到学生将来成长的质量。数学课的精彩,除了表现在教 师的独到设计、睿智引导等外,更多的是表现在学生积极探究、巧妙回答和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的呈现。所以,教师要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 学”,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发展的体验过程,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以闪现,思维得以发展呢?
一、兴趣,思维产生的原动力
案例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
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先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观察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们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学习活动,拼割—观察—比较—讨论—推导。兴趣推动着思维,很快学生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人们的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 的外在表现。持续、稳定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敢探索,最终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动手操 作、设置“疑问”、变换例题、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发挥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 维。
二、问题,思维运行的金钥匙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最好的钥匙”。学生大胆地质疑,这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表现,是学生思辨的开始。我们暂且不论学生的猜想是否合理,面对问题 学生有了猜想,其思维已经启动,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深入,他们对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的体验就更深刻,其学习数学的“建模过程”就更完善。案例中,聪明 的教师将棘手的问题抛给了学生,这不是一种推脱,而是对学生的一种充分信任,是想用问题去撞击学生的思维。然而学生的解释并非没有道理,况且在学生的回答 中,我们体会到学生的思维在飞速运转,感受到课堂成了学生思维的殿堂。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的心中没有疑问,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就成了“无本之木”了吗? 所以,给学生创造疑问,让学生质疑、释疑,是锻炼思维的优良平台。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