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7
xredued02
众所周知,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图式出 发,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水平参差不齐。重视并解决这类问题,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生提出的散点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疑惑所在,还有助于突破常规阅读教学思维模 式,从新鲜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丰富教学内容。即使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经验上的缺漏,从实际出发,掌握好课堂的起点,从而达到更好 的教学效果。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产生问题,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人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体系中,而不只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和路线来定 向感受和思考,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这类问题的解决则为学生同化、顺应新旧知识经验搭建平台,有利于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体 系,有利于产生更为积极的兴趣和态度,还有利于提高质疑能力。
例如学生对《最后一课》提出的几个散点问题: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 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我"迟到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没有批评"我",而只是很温和地让"我"坐好?"有时候一 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一句,既然谁都不注意,小弗郎士怎么注意到了?是不是作者写得不好?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称呼他的学生也说"我的朋友们 啊"?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看起来并无多大意义,仔细研究却非常有意思,就如"谁都不注意"这一问题涉及的是创作视角的问题,作者用的是第一 人称,从小弗郎士视角来看来想,而在此处用的却是第三人称,学生所质疑的"不好"是很有道理的。
二、散点式提问的类型与组合原则
教师设计的散点问题根据功能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过渡式
在两个教学环节之间,一个主干问题与另一个主干问题之间,或者在一个主干问题内部的 两个要点之间,教师铺设一两个散点问题,以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比如《岳阳楼记》一课,由写景部分进入议论部分的研读之前,可以先问问:"面对岳阳楼的不 同景色,迁客骚人有怎样不同的心情?"然后再提出主干式问题探讨古仁人之心、作者之心与迁客骚人之心的不同。
2.伏笔式
散点式提问也可以如同作文伏笔一样,为进入深度探究作铺垫,答案的意义体现于主干式 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比如上《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首先提问:阿长是谁?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从阿长称呼的由来到她的身份都有助于解答主干式问 题:鲁迅对阿长前后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并最终使学生探寻到鲁迅创作此文的思想感情。
3.迁移式
通过散点问题,将课内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地迁 移。例如《老王》一课,在分析了老王这个人物之后,可问问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善良可敬但在社会中却处于弱势的人,这是由内而外的迁移;同时又可以由"你 如何看待像老王这样的人"这一散点问题,回归到课文中,讨论主干问题杨绛是如何看待老王的,并深入分析"愧作"的含义及原因,这是由外而内的迁移。一堂课 的导人问题也常常可以是这类由外而内的迁移式问题,比如(端午的鸭蛋)这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问:端午节快到了,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由此拉近课文 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4.启发式
当学生的思路拘泥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主干式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可以设置启发 性的散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狭小的圈子通往开阔地。比如上文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只是花儿吗",就属于这一类。又如《威尼斯商人》第一课 时,我设置的一个主干式问题是:"鲍西娅是如何赢得这场官司的?提示:在与夏洛克的应对中有三处伏笔,这些伏笔都得到了照应。"学生只找到了两处,于是给 出启发式问题:夏洛克涉嫌谋杀公民的罪名从何而来?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三处,切实感受到了鲍西娅的智慧。
5.补充式
所谓补充式问题就是对主干问题具有补充性质的问题。前面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爸爸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这一类问题属于补充式。通常关于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的提问也属于这一类。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