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开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
2.B【解析】1907年公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3.C【解析】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之后通令全国,自此,小学教科书淘汰文言文,改为白话文。
4.C【解析】1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5.C【解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B【解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所以在对小学语文学科进行评估时应以定性分析为主。
7.C【解析】题干是指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8.C【解析】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9.A【解析】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10.C【解析】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1.D【解析】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民主性阅读;(2)鼓励探究性阅读;(3)推进批判性阅读。
12.B【解析】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13.C【解析】A项“聘”应为“骋”;B项“换”应为“幻”;D项“始”应为“矢”。
14.B 【解析】A句中的“屡试不爽”是指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而不是经过多次试验都不成功的意思;C句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借外力来改正自己的 缺点错误,而不能用于买卖商品;D句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多是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无所畏惧,一般不能用在年纪大的人的身上。
15.B【解析】A项缺主语,删去“在”与“里”;C项句式杂糅,删去“所决定的”或删去“要看”后改“是由”;D项搭配不当,删去“的寿命”。
16.B【解析】风的“可恶”在题干没有体现。
17.C【解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
18.B【解析】播放图片导入属于直观导人中的视听导入方法,是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截获多媒体信息导人课堂的方法。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于老师及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合理、恰当地利用问题或“错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2)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两位学生,于老师巧妙地寻求答案的“合理性”,及时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于老师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所以能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因学定教,顺学而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制订计划
结合教材需要,迎合学生心理,确定本次课题:“我和秋天有个约会”。
(一)寻找秋天,感受秋天
组织秋游,引导学生与秋天零距离接触,细致观察秋天。
(二)欣赏秋天,享受秋天
秋天来到了人间,柿子熟了,柑橘黄了,鸭梨香了,组织学生来到大自然中,品尝秋天的丰收。
(三)诗化秋天,礼赞秋天
1.音乐老师指导学生唱演秋天。
2.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秋天。
3.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品评秋天。
4.微机老师指导学生网上冲浪。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搜集资料
根据活动计划,本阶段活动全面实施。活动情况记录如下:
(一)秋之色
缤纷的菊花、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秋天的色彩真是太美了。组织秋游,引导
学生与秋天零距离接触,细致观察秋天。
(二)秋之声
自然界里,秋虫的呢喃,秋风秋雨的韵律,糖炒栗子的叫卖声,火锅城鼎沸的人声,各种关于秋天的音乐……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好,听听秋天的声音,进一步认识了解秋天,一定别有一番乐趣。
(三)秋之味
秋天的瓜果蔬菜最多,最好吃。酸甜的柑橘,津甜的柿子,香脆的鸭梨,还有好吃的金大栗,美味的大闸蟹……秋天的美味也要品尝一番。
(四)秋之文
语文老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学生搜集积累语言,指导学生品评秋天。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各项成果的展示交流,展示在秋天的收获。
1.组织了秋游,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2.欣赏秋天的美景,指导学生搜集摘抄描写美好秋天的句子。
3.指导学生搜集背诵与秋天相关的古诗。
4.指导学生动手描写秋天的发现,题材不限。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处理信息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准备
3.【参考答案】
《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 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个教学片段,考查教师在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教学《落花生》应该引导那些“愿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有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