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1.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
A.《孟子》
B.《道德经》
C.《论语》
D.《说文解字》
2.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特点是( )
A.等级性
B.专制性
C.道统性
D.刻板性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 )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4.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5.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 )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组织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
D.校园制度文化
6.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7.教育研究实施的蓝图和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是( )
A.收集研究资料
B.教育文献综述
C.制订研究计划
D.选择研究课题
8.在西方,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是( )
A.《五经正义》
B.《朱子全书》
C.《课程》
D.《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9.立足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缺陷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选修课程
D.活动课程
10.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并根据需要准确而及时地再现和运用。这是教学的(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形成最初的行为图式是在思维发展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认识发生论
1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5.在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称为( )
A.记忆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6.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7.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8.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多重抑制
19.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20.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