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11.[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此类学生应适合于个别辅导。
12.[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德育过程向前推进的关键所在。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C 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C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系统地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15.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 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方面。
16.[答案]D 审美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17.[答案]B “高原现象”指在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通常在技能学习过程的中期容易发生“高原现象”。
18.[答案]C 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9.[答案]A 模象直观指的是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0.[答案]A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1.[答案]C 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终目的。题目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3.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 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 成。
4.错误。课堂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管理不是仅仅控制学生,避免出现问题的行为,还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矫正或处置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