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综合素质题库> 中学综合素质

2016年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命题四考点分析

2016-02-29 xredued04


(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这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对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

当前,一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热衷于学生的升学率,嘴上实行教学改革,实际上依然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书本知识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给学生添加 作业、补习功课等等。学生的书包重,心理负担也随之增加。这样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精神沮丧、内心失望,最后导致行为逆反。还有一些上进心强的学生,整天除 了读书还是读书,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使是节假日也是闭门读书,可是每次考试成绩却总是一般。甚至还被其他同学嘲笑为“书呆 子”。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成了真的“书呆子”。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实施素质教育 的方法,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学研究表明:在脑疲劳状态下,大脑血管收缩,血液粘稠不畅,供养不足,脑细胞活力下降,这时候人会感到头脑发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到智力潜能的开发。这样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更不会有良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脑疲劳会诱发学生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经常的脑疲劳,导致失去自信,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等心智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今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多、要难、设计的内容程度要深,我国的教育改革试 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可以学得很好,有些内容还可以提前学,提前教。

目前我国的一些学校仍然存在“差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够 平等地像其他学生一样同教师交往。而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比较喜欢和优秀学生、班干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交往。而在这些老师的思想观念中,学习差的、 调皮的学生就只能坐在教室的后排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漠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虽然“差生”在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优等生存在一 定的差距,但是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怀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距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和消除的。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让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的素质低下,对教育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 响十分突出。我们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实现 自己的教学追求。新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组织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 素质教育,而非单一的某一种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方法观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 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教育课题本体结构在全部教育结构中的结构地位以及结构功能作用,对教育课题进行 设计与整体实施,实现最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

其次,要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师德和观念同样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等优 良品质。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仅影响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与品格,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 思想道德,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度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等,要用自身的良好理念、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

另外还要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国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我们不仅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还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 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从微观上看,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 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比如,从内容上,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例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从宏观上看,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 ——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其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使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 前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其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活动,它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其社会学层面, 可作社会学分析;其三,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虽然进入课堂之后,其角色要发生变化,但作为社会系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仍将要保持许多原有的社会特性。 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就要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待教学,提倡、重视并建立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以上五个途径是紧密配合而不是互相孤立的,通过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时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要思路。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