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语文学科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学科知识题库>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中国古典文学常识(一)

2016-04-19 xredued04


B·诗歌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和《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 “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 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 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楚辞》 西汉时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和自己写的《九叹》汇成一集,称为《楚辞》,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它句式长短不一,中间多用“兮”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也称“骚体”。

屈原(约前340—前278) 名平,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经常运用奇特的幻想和神话传说来表现现实的斗争生活和个人理想,感情强烈,语言绚丽,富于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它和《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其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中国文学史上“风”、“骚”并称,就是指以《诗经》

“国风”和屈原《离骚》为代表的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