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5
xredued04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多元化
(5)关注发展过程
(6)评价方法情景化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教学评价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1.评价目标
考察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目标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2.评价方式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行为和能力,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搜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3.评价实施要求
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察信息,对 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做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 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四、教学评价的功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功能是指教学评价在学科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功能:
1.导向功能
2.反馈功能
3.诊断功能
4.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