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4
xredued04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命题点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发展特征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社会现象中提取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的课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需要探明和解决的实际教育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①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②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
③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④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1.萌芽阶段的特点
①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②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③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中国的教育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1)《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著于战国晚期。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提出了“化民成 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的教育思想。
(2)孔子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其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 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哲学命题;孔子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强调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要求学生对待学习要谦虚笃实,有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要求学以致用。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强调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3)盂子
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其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 正。”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还推崇 “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苟子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苟子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 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从人性论出发,苟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论,即“化性起伪”。苟子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 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
荀子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 实践的。他的性恶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缺陷与错误,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 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他又过分高估了教育的力量,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与圣王来主持,而圣人是如何“化性起伪” 的,则未能说明,这就陷入了一种理论困境与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