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1.1:教育的发展

2016-07-15 xredued04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库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古代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 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是:礼、 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 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 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 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 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惟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宫学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以法为教”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7-12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阶级子弟不送子女上学,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1 2 3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