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xredued04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是当前专业改造的主要方向。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要求专业设置的布局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作出整体规划,注意在全国范围内合理、统一地布局。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力求稳定,避免频繁变动,影响专业的建设,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根据本校办学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充实和提高。
二、我国高校的审业设置与调整
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此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其中既有政治因素导致的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也有按照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针对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的合理化专业调整。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1953年全国共设置专业215种,1957年增至323种。
2.“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1960年,专业数猛增至627种;1961年,在对 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压缩了条件差和过于重复的专业;1963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列专业 432种,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开始有章可循;到1965年,全国高校设置专业共601种。
3.十年“文革”期间
大批专业别撤销,专业划分混论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
1987年,教育部召开高校文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改变轻视文科倾向;
1979年,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相继召开理工科元宵专业调整会议,确定了专业调整原则;
1980年,专业增至1039种;
198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修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工作的通知》,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高等学校工科本课通用专业目录》,其中列204种专业,包括32种试办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