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6
xredued04
2、测量的实质,体会STS关系
(1) 情景展示:在班级比较任意两张课桌的长与宽(事先考察)
(2)提问:目测,比较课桌的长与宽?
视觉的局限性,引出测量的需要。
(3)提问: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知道哪张课桌面积大些?
比较,用一人的手掌去测量另一桌子的长与宽度。
(4)提问:若两人的首长大小不一样,又不用现有的刻度尺,怎样得出谁高呢?
找一参照物,分别与课桌比较,引出独立尺(参照物)。
①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量(长度单位)作标准——标准量(标准尺);
②它们各自与标准量比较,得出测量值;
③比较测量值。
归纳总结,得到测量的实质,说明长度的国际标准——米。
通过情境展示,让学生体会到需要产生了测量,问题推动着测量的发展,交流建立了标准。
3、 体验长度标准,为估测准备
合作体验,看谁比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用米尺(刻度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同时修正两掌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教师、同学评价。
演示:教师用刻度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问:“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
讨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一米的关系。教师、同学评价。
(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一个天文单位,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
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
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
建议:为描述方便起见,要选择适宜的单位。
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长度单位及其的换算是枯燥而对学生又有点抽象的。宜采取“做中学,学中体验,体验中领会”的教学方式,通过数一米内有几大格,每大格中又有几小格的做法,会让学生感到单位换算事实关系,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使教学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而生动。
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的展示,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其中科学计数法在数学中已经学习过。
4、正确使用刻度尺,在做中体会,体会中感悟
(1)认识刻度尺
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与测量程度有关的相同点。
合作讨论、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量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小的刻度值(分度值)。
方法渗透:从不同之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