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辅导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教师辅导> 教师资格辅导

教师资格证面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2015-06-16 xredued04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一

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目的: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教学环节二:

展示教学目标

目的: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明白本课学习要求

教学环节三:

学生自主学习,首先突破本课重点。

这个环节,我根据三步思维学习模式,由浅及深,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思考题,作为学生的预习目标。分别是:

(1)、三国鼎立中的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建立者是谁?分别建立于何时?定都何处?(最好用表格列出来)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与哪两个战役有关?这两个战役有什么共同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有什么影响?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自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对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有什么影响?

目的:突破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能力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教学环节四:反馈交流,巩固重点。

教学环节五:

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环节六:

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首先同桌之间交流,其次小组内部交流,最后全班范围交流。

   目的:在明确答案,巩固重点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团队意识,互相学习,巩固本课重点。

难点突破一:曹操在两次战役一胜一败的原因。分三步探究:

(1)、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对比如何?结果如何?

(2)、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刘的实力对比又如何?结果如何?

(3)、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分别是一胜一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

这个难点并不难:官渡之战中曹操善于用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战略战术应用得当。如接受许攸的建议,突袭火烧袁绍大 军粮草。赤壁之战中曹操自恃自己实力强大,骄傲轻敌,战略战术应用错误。如战船用铁链连接,遭到孙刘火攻。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大,也没有绝对的弱小。 只要谋划得当,弱者同样可以战胜强敌;也说明骄兵必败,得人才者得天下。

目的: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分析,培养综合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人才意识。

难点突破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官渡之战后,曹操终于统一北方,你能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这个问题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能总结出来。(1)、政治上,课本102页课文引言有曹操足智多谋,“挟天子以令诸 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2)、经济上,课本102页第一段,曹操重视农业生产。(3)、军事上,课本102页第二段,官渡之战中曹操消灭了自己的强 敌袁绍。(4)、重视人才,善于用人。课本103页小字部分有介绍。

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人才意识。

拓展延伸一:对曹操是非功过的评价: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曹操既足智多谋又阴险奸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说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人物、政治家、大英雄。你如何评价?

    首先老师提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的两个原则:

    (1)、史论结合,“史”指被评价人物的主要活动,包括人物活动的背景、影响;“论”指即结论。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这个人物的历史活动盲目评论。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功过主要是看他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2)、要全面、客观、公正。同时要注意真实历史人物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拓展延伸二:对三国鼎立影响的评价。

有人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结束了东汉末年长期的黑暗统治和军阀 混战,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同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的序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说,三国鼎立打破了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朝到东汉长达400余年的大一统时期,是历史的倒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告诉学生:首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结束了东汉末年长期的黑暗统治和军阀混战, 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同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分裂中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不仅为西晋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目的: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科学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教学环节七:课堂小结
一、顺口溜:
         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齐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本课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和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课文基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袁 绍

曹 操

200官渡战

统一北方

(曹操)

刘备+孙权

208赤壁战

(曹丕)220 洛阳

(刘备)

221成都

(孙权)222 建业

 

教学环节八:学习测评:

1、完善表格

战争名称

   

交 战 双 方

共同特点

 

巨鹿之战

      前207年

项羽和秦军

 

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

      200

曹操和袁绍

 

赤壁之战

      208

曹操和孙刘

2、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影响这两次战役胜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官渡之战中曹操善于用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战略战术应用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自恃自己实力强大,骄傲轻敌。

3、改错{见课件}

(1)、曹魏建立的时间错了,是220年,不是222年;孙权的图像应在吴国而不是曹魏;

(2)、蜀汉建立的时间错了,是221年,不是220年;曹丕的图像应在曹魏而不是蜀汉;

(3)、东吴建立的时间错了,是222年,不是221年;刘备的图像应在蜀汉而不是东吴。

1 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