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

2015-09-02 xredued04


1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洛夫

C.马卡连柯

D.乌申斯基

【答案】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马卡连柯,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1.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答案】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 )

A.中心

B.基础

C.任务

D.途径

【答案】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3.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答案】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1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间接性

【答案】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15.ABC理论中B指的是( )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答案】C。解析: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16.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25%

B.50%

C.75%

D.100%

【答案】B。解析: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

17.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做( )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答案】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8.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 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

A.推理式

B.算法

C.演绎式

D.启发式

【答案】B。解析: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19.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 )

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答案】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20.(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A.品德

B.意志

C.道德

D.情绪

【答案】A。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辨析题

1.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 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 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 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 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 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种: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较低、两头高。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的三种:(1)先高后低。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精神状态往往是最好的,此 时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因此注意力在工作的起初也最容易集中到注意对象上。然而随着工作的进程,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注意力也随之降低。这 是一种先高后低的模式。(2)先低与后高。个体在工作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但是 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3)中间高,两头低。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 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对应,在 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

1 2 3 4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