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5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专家命题卷及答案(一)

2015-09-02 xredued04


16.C【欣瑞教育解析】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7.B【欣瑞教育解析】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18.D【欣瑞教育解析】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9.B【欣瑞教育解析】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选用两个班级,控制了一些变量,考查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属于实验法。

【欣瑞专家点拨】在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中,观察法和实验法是考查频率最高的内容,常以单项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熟记二者的概念,知道二者的优缺点。

20.B【欣瑞教育解析】我国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如器官互补,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互补等。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22.【答案要点】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于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