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4
xredued04
◇金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
◇儒家。中国学术思想中尊奉孔孟的学说。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以立身行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崇尚礼乐、仁义。孔子被奉为儒家创始人,并被封建统治者加以神圣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统治中国思想界达2000年。但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释家。佛教在中国的别称。约在西汉时传人中国,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道家。是先秦时期以尊奉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又称道德家、老庄之学。道家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阴阳。古代思想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他们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或物质,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同时将阴阳赋予道德属性,用阴阳来比喻社会现象。
◇五行。古人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为多样性的统一。后人将阴阳说与五行说合流,提出阴阳五行理论,由此推测天体运行、万物生长和历史演变,有唯心主义色彩。
◇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与多种事物相联系。其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导弟子的名言。儒家主张治天下应当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正心修身做起,正人先正己,治国必须先治家,以平天下为最终理想。
◇天人合一。古代哲学思想。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四大名绣。我国刺绣工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绣品就精美绝伦。近年来,丝绸之路不断有精美的绣品出土。著名的织绣工艺品种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
◇京剧。中国传统国粹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其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种。人物造型夸张,音乐节奏明快,舞台美术华丽,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剧目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
◇南戏。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诞生于北宋末年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后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活跃、热烈。
◇古器乐。有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天下第一楼。即岳阳楼,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毗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风景如画。
◇古都。中国历史上有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秦、汉、唐等10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作为都城的时间达一千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茶文化。茶起源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认为,品茶应该注重茶的意趣,他被尊为茶圣。
◇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加上变宫、变徵,共七音。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种类及故事等。
◇国画。中国传统国粹之一。创作工具是毛笔、墨汁、宣纸。
◇岁寒三友。《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青松翠竹经冬不凋,梅花傲雪凌霜,象征在逆境艰难中仍然保持节操的人,因此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四灵。指我国传说中的龙、凤、麟、龟四种动物。四灵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
◇四书五经。“四书”指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汉武帝时设立的《易》《书》《诗》《礼》《春秋》。“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中不仅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十三经。指十三部儒家经典。从汉代始,《诗》《书》《礼》《易》《春秋》列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到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称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
◇千字文。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编成。全书收集了1000个字,编为四言韵文,基本没有重复的字。涉及自然、历史、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