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4
xredued04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为“二十四史”。全书总计3249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代称。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130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000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经,儒家经典;史,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3503种,79309卷,约9.97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
◇尔雅。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最早的训诂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体系的词典。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
◇造纸术。发明于汉代。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成的,但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质地粗糙,不适宜于书写。东汉和帝时的宦官蔡伦,对已有的工艺进行了创造性改进,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出优质的纸张;而且他还首创了用树皮造纸的方法,大大扩大了原料来源,使纸张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低廉,纸张很快得到了普及。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巨大贡献,朝廷封他为“龙亭侯”。人们还把他奉为造纸术的鼻祖.建祠祭祀。
◇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个阶段。活字印刷是北宋毕异发明的,他把每个字用胶泥刻好后,用火烧硬,分类放入木格中,用时拿出所需字块排好,再进行印刷。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费时费料等的缺陷,把印刷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指南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针指极性的国家。在战国时,就发明了指向仪器“司南”,其形状像一个勺,勺柄永远指向南方。到了唐末、五代时,又在司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它成为了航海的导向仪。
◇火药。火药最初是由炼丹家发现和制作的。它的基本成分是硫黄、硝石(硝酸钾)和炭三种,把这三种药物混合在一起,便成为最原始的黑火药。大约在晚唐时,火药被用作战争武器。大约在宋末元初,火药传到了欧洲。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产地以长安(西安)和洛阳为代表。是采用经过精炼的白黏土制胎,首先用1000℃左右的高温烧陶胎挂上黄、绿、褐等色(以黄、绿、白为主),再经900℃左右温度熔烧,这样就形成三彩(实为多彩),其制品不变形,不开裂,不脱釉,是艺术珍品。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简称“珐琅”,俗称“珐蓝”,习称“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产地北京。这种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问,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故称“景泰蓝”。
培训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教育教师资格证培训名师带你轻松备考,掌握考点!各省考试介绍入口,点击查看更多考试政策>>
热门课程:幼师笔试精品课程 | 小学笔试标准课程 | 中学笔试标准课程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337331076 |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