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4
xredued04
2、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危害性
“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的投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很显然,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已不算小。远的不说,就近的来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已是显而易见。
学校的建筑规模扩大了,师资队伍壮大了,更多的农村子女也有学可上了,并且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设施带来的好处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自然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至少长期困扰着我们教育内部的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没有随之减轻,而且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的提高升学率,即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有的地方甚至还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与我们的认识不到位不会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专家和有识之士,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高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
落实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光喊口还号不行,还要付诸行动,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持之以恒。经验证明,当一项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凭一阵风,虽在短暂时间内能有所见效,但热情过后,就会故态复萌,造成严重反弹,开始的热情越高涨,后来的反弹力就会越大。这也许正是长期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顽症久攻不下,是毒瘤久割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出发,把抓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
3.一线教师在落实“减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就是靠一线的教师,因此,在“减负”过程中扮演主角者理所当然是一线的教师。无论怎么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系铃人不只是老师。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看来,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刻反省。通过“增负”,有可能换来升学率的提高,但为此而付出的,也许是更多学生身心的被摧残,心灵的被扭曲。况且,好的质量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时间加汗水“增负”。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丁肇忠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外籍华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才日后出此成就。
要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何为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教学的单位时间,很显然,不是40分钟以外的课堂,而就是40分钟本身。只能把希望在寄托在课堂的40分钟,所以,必须要在40分钟内作文章。按文件坚决取消周末和假期补课,这只是减负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取消补课并不意味就是完全“减负”了。如果观念不转变,还是抱旧有观念,40分钟之外,又布置大量的作业,那么,说不定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增负”。反正教师怎么做。都会有充分的理由,只要一句话“全是为学生好”,学生在无奈中,不会再说什么,家长在无奈中,也只能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