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它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灵魂、主帅。
2.B【解析】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人胜。
3.A【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驳论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4.C【解析】驳论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而反驳论点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问接反驳又分为归谬法和反证法。
5.C【解析】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6.C【解析】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史实属于事实论据。
7.D【解析】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谚语属于理论论据,事例、史实、数据属于事实论据。
8.D【解析】说明文的特点是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重在说理属于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9.B【解析】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10.A【解析】引用有关资料来做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这句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
11.C【解析】摹状貌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或特点进行描写,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生动形象,而打比方是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些难明白的事物或事理,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12.B【解析】做比较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3.D【解析】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结构对于作品的构思与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支撑着文章的整体呈现。
14.D【解析】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应做到朴实而简明、准确而客观、周全而完整。
15.A【解析】语言“准确”的要求包括: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事理及对象;正确使用口语和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程度及心理。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是语言“生动”的要求。
16.C【解析】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题中把“浪涛”当作“小孩”来写,使“浪涛”人格化。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17.D【解析】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或相近,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常出现在“五言”或“七言”古诗中。
18.C【解析】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题中用表示味觉的词语来表示听觉。
19.A【解析】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20.C 【解析】A句用的是拟人修辞方法。B句“友邦人士”是反语,“瓜分”是一个词,都和借喻无关。真正要识别比喻类型的是C和D两项。C项是借喻,D项是暗 喻。借喻,没有本体,没有比喻词,只出现喻体,如C句,“箭头”和“瀑布”都是喻体,省略号后的句中没有出现本体(“雨道”),也没有比喻词。
二、写作题
1.【参考范文】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 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 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 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 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他方面是否有问题。
素 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 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 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蕴含了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全面发展是人 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 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塑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2.【参考范文】
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
“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 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 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 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因为学生模仿教师的意识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们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教师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教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作 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教师要像雕玉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如果教师用爱 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斥责与批评,更应采取 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 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 昨天,坚定地走向自信、美好的明天。
“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
“爱”是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
“爱”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
“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托起教育的明天,当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