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广义的游戏环境指游戏活动得以实施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
2.B【解析】幼儿游戏中借助玩具实现自己游戏的目的,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中心。
3.D【解析】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对现实生活创造性的反映。如果幼儿缺乏对周围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游戏内容就可能枯竭,游戏内容就不能成为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
4.A【解析】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学前儿童的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5.A【解析】幼儿游戏的动机是直接动机,与目的有一致性。
6.D【解析】游戏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有学习目标隐含、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和学习动机来自幼儿内部三个特点。
7.A【解析】每个游戏都有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其外部行为表现主要有语言和行动两种。
8.D【解析】教师将教育内容融人游戏中,才能真正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9.A【解析】“寓教于乐”实际上是幼儿教育游戏化方法的体现。
10.D【解析】机能游戏是指幼儿反复做某个动作或活动以示快乐和满足。这类游戏能够自然地锻炼感觉运动器官,有效地发展身心机能。
11.A【解析】玩水、玩沙是幼儿的天性,被称为“感觉运动游戏”,既可以锻炼手的精确性,又能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无限的乐趣。
12.C【解析】幼儿游戏按照认知划分,分为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规则游戏阶段(7~I2岁)。
13.C 【解析】想象游戏又被称为象征游戏、戏剧游戏、角色游戏、假装游戏、假想游戏。这些名称的含义虽然有细微的差异,但它们常常被互换使用。这类游戏的主要特 征就是:儿童将事物的某些方面作象征性的转换,如以玩具或玩物代表实物,以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以儿童自己或其他儿童代表现实或虚构的角色。想象游戏 以儿童的想象为转移。随着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的丰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都可能成为儿童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爸爸、妈妈、医生、司机、营业员、动画或卡 通形象都是儿童在游戏中乐于扮演的角色。
14.A【解析】规划性游戏是两个以上幼儿在一起,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幼儿中晚期经常开展的体育游戏、运动竞赛、智力竞赛等都属于规则性游戏。题干所描述的游戏是规则性游戏。
15.B【解析】象征性游戏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儿童将一物体作为一种信号物来代替现实的客体,这就是象征游戏的开始。
16.D【解析】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可将学前儿童游戏分成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7.C【解析】独自游戏常见于两岁以前的孩子,联合游戏常见于3~4岁的孩子,合作游戏常见于5岁以上的孩子,2~3岁孩子中常见的是平行游戏。
18.C【解析】小明和小英各玩各的,所用玩具一样,各自的游戏内容没有联系,也没有互动行为,属于平行游戏。
19.C【解析】独自游戏是指幼儿用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玩具独自玩耍,很少注意或关心他人的接近或他人的游戏。
20.A【解析】踢足球比赛是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的活动,有达到目标的严格的组织分工,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是合作游戏。
21.D【解析】幼儿游戏按照教育目的性分为自发游戏和教学游戏。
22.C【解析】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班级游戏的内容为建构活动、表演活动、角色活动、劳作活动、益智活动等。
23.A【解析】表演游戏是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其特点是一种戏剧艺术活动,是幼儿的创造性活动。B、C、D三项均属于表演游戏。
24.D【解析】幼儿园一般尽可能在活动室设立不同内容的活动区角,如积木角、图书角、科学活动区、美工角、棋类益智区等,包括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
25.A【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
26.A【解析】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大类。
27.D【解析】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28.B【解析】建构游戏是指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进行建构活动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幼儿手的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被称为是“塑造工程师的游戏”。
29.B【解析】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幼儿在一起,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幼儿中晚期经常开展的体育游戏、运动竞赛、智力竞赛等都属于规则游戏。
30.C【解析】表演游戏又称为戏剧游戏,它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扮演故事或童话中的人物,并以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活动。
31.B【解析】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或者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因此,表演游戏是有蓝本的,不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可以对故事进行创编,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
32.C【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
33.B【解析】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34.A【解析】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35.C【解析】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等互动交往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36.A【解析】我国幼儿园对于儿童读写的要求就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运用多种材料,如小班儿童穿珠、使筷子等,使得这些儿童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做好了书写前的准备工作。
37.D【解析】游戏具有主动性、虚构性、愉悦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38.D【解析】游戏的基本特征有四点: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是富有选择性的自足乐趣,是有规则的活动。
39.A【解析】在幼儿园的每Et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游戏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
40.C【解析】本题考查对“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功能的理解。
41.C【解析】“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游戏是幼儿发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幼儿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体现了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的功能。
42.B【解析】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的作品中出现了剩余精力说的萌芽。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斯宾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学说。
43.D【解析】19世纪德国学者格罗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成年所需生活技能的练习,被称为生活预备说。
44.D【解析】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
45.D【解析】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46.A【解析】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贝特森提出来的。
47.A【解析】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普利登;格罗斯是游戏预演说的代表人物;霍尔是游戏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拜敦代克提出了游戏成熟说。